一.概述1.血管球瘤于年由Hoyer首次发现,是种源自血管周围球体细胞的肿瘤,球体细胞实质为体温调节器,是位于皮下软组织的一种特殊的动静脉吻合。血管球瘤好发于四肢末端,尤其是甲下。2.不应当与颈静脉球瘤(化学感受器瘤)及血管外皮瘤相混淆。3.组织培养证实血管球细胞属于血管外皮细胞,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认为血管球细胞是平滑肌细胞起源。4.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平滑肌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一种过度细胞,兼有两种细胞特征,该瘤主要发生在四肢软组织也可以发生在气管,肾,骶尾部等?原发生于胃的血管球瘤罕见,由Spangler在年首次报道?5.胃血管球瘤发病率约为胃肠道间质瘤的1%,发病年龄18~90岁,中位年龄54岁。最常见的症状是上消化道出血和上腹部疼痛,少数可有胃区不适,也有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。6.由正常细胞所包绕的GT不同于颈静脉球瘤或血管外皮细胞瘤,颈静脉球瘤是发生在头颈部化学感受器系统的一类稀有肿瘤,而血管外皮细胞瘤是由环绕毛细血管的外膜细胞所产生的瘤体,通常出现在骨内、软组织内或肌层。二.病理1.肿瘤多位于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,瘤细胞被周围的平滑肌细胞或纤维组织分隔包围,结节周围常有扩张的静脉,瘤组织内见较多薄壁血管,肿瘤细胞围绕在薄壁血管周围,核分裂象罕见。2.免疫组化表现:SMA为阳性,偶有CD34阳性,CD、DOG1为阴性,Ki-67多<5%。三.临床特点1.好发:四肢末端的皮肤或是皮下组织(指甲下)。2.胃部好发:胃窦部(黏膜层、黏膜下层、浆膜层)。3.直径一般在2~3cm。四.临床表现1.好发:成年女性。2.症状:上腹不适、出血、贫血。3.多无特异性,部分患者体检发现,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腹部不适最为常见,偶有呕血、黑便者,出血原因可能与肿块表面溃疡形成有关。五.超声表现1.于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之间,其前方近黏膜面可见强-低-强三线回声。2.边界尚清晰,内回声偏强,强于胃间质瘤、胃神经鞘瘤、胃平滑肌瘤,低于胃脂肪瘤。六.鉴别诊断1.主要与胃间叶组织来源的其他肿瘤相鉴别2.胃肠道间质瘤3.类癌4.神经鞘瘤5.血管瘤
销售部负责人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